李小林,男,1985年生,副研究员,博士,中共党员。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期间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联合培养于芬兰University of Helsinki微生物学专业。主要从事珍稀食药用菌遗传育种、高效栽培与微生物应用等研究工作。
近5年先后主持或主研省部级项目15项;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毛木耳和药用菌栽培岗位骨干团队成员(排名第2);主研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一级证书,排名第9),获四川省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一级证书,排名第5);发表学术论文75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35篇;发表SCI收录22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1篇(含本年度接收3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申报发明专利8项(5项排名第一);第一主持人选育食用菌新品种1个,主研选育新品种6个;第一主持人选育并认定新菌株2个,主研认定新菌株2个。
主研项目“食药用菌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排名第9)累计实现产值104.87亿元,利润28.84亿元。经李玉院士和荣廷昭院士领衔鉴定该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获201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研项目“羊肚菌驯化和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排名第8),在国内外率先实现羊肚菌的大田商业化栽培,累计推广羊肚菌栽培21.28万亩,新增销售额64.23亿元,新增利润24.81亿元。2018年5月3日,经李玉院士和张金霞首席科学家领衔鉴定该项成果:引领了羊肚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系统开展了松露、松茸生长发育机理、人工抚育与栽培研究,首次发现影响松露、松茸生长的优势微生物群落,明确中国松露交配型基因(MAT)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为破解松露、松茸发生机制奠定了科学基础。在《Mycobiology》2018;《Mycological Progress》2018;《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Journal of Basic Microbiology》2018;《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7,2016;《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6;《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16;《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16); ,《食用菌学报》2014,2016,《应用生态学报》2015,《食品科学》2015;《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2015,2016)等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0篇。
系统开展了食用菌菌袋基质微生物、烟草土壤微生物及道地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应用研究,明确了毛木耳和灵芝菌袋生长周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获得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特异内生菌资源。于《Peer J》2018;《Scientific Reports》2018;《Annals of Microbiology》2012;《Antonie van Leeuwenhoek》2014;《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4,2016;《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2017;《中草药》2014;《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中国烟草学报》(2015)等期刊杂志发表论文12篇。
该同志积极投身“精准扶贫”工作,在四川“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乌蒙山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区域开展食用菌培训28次,培训2910人次,培训贫困户农民415人次;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25户,辐射带动107户。通过现场、微信、电话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277次,指导1098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37户,培养本地人才6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