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金霞为主任委员,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杨志荣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文华安研究员为副主任委员等的省内外7人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在农科院土肥所二楼会议室对本所牵头完成的“金针菇新品种选育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四川省农业厅科教处蒋敏副处长受科技厅成果处委托主持鉴定会。四川省农科院科技处郑林用处长,喻春莲副处长,土肥所甘炳成所长、林超文副所长等相关领导出席了鉴定会。
专家们在认真听取课题总结报告、审查研究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经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成果对收集的114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系统评价,明确了主要农艺性状种的可利用性,为金针菇的优良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研究发现了金针菇菇体颜色受一对基因控制,黄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获得了与白色性状连锁的SCAR标记;SCAR标记与表型标记相结合,构建了金针菇遗传连锁群图谱;对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性状进行了QTL定位;以菌丝生长速度、CMC和脱氢氧化酶活性与产量的正相关性为筛选依据,建立了金针菇高产育种筛选模型;发现了金针菇黄色亲本和白色亲本双单杂交后代子实体黄色与白色的分离规律,建立了早熟白色金针菇菌株的构建方法。选育出金针菇系列新品种8个,全部通过国家或省级认(审)定;其中川金菇3号被主管部门确定为四川主推品种。研究集成了配套栽培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选育的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已在四川、重庆、新疆、甘肃和山东等地推广应用,累计产值近40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技术资料完整、数据翔实、结论可靠,创新性突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快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金针菇产业发展。
该成果现已在四川省成果档案馆完善成果登记手续,成果登记号为9512012Y0244。(土肥所科管科熊鹰,微生物室彭卫红、周杰、郭勇、叶小金联合供稿)